查看原文
其他

奇葩说还是学霸说? | 中青报道

中大青年 中大青年 2022-06-11


中青记者 | 金晶 谭雨涛 张铭博 
责任编辑 | 蔡东臻


“欢迎来到第六季《奇葩说》,我是你们的MM马。


2019年10月31日,带着热度与话题,《奇葩说》第六季正式开播。节目开播,导师和选手阵容亮相,导师团队罗振宇代替第五季的高晓松加盟《奇葩说》,而这一季除了有往届表现出色的选手外,新加盟的选手也给了观众很多惊喜。

然而,有不少人关注到,奇葩说的选手阵容里“奇葩”的占比在逐渐变少,“学霸”们在这个舞台上似乎更加如鱼得水了。比如,经历第五季《奇葩说》后再次挑战“忠孝仁义”的清华学子杨奇函,“负债百万读哈佛”女博士詹青云,新晋“美女学霸”哈佛研究生许吉如,“神仙理工男”程思博等等高学历选手,都在《奇葩说》的舞台上大放光彩,以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理论高度赢得掌声如鸣,学霸之间的“高手过招”也让人直呼过瘾。

当常以搞笑诡辩赢得观众喜爱的大王开始研究辩论技巧,研究如何逻辑缜密地讲道理;当选手阵容里高学历学霸的占比逐渐增多;当曾经走搞笑诙谐路线的一些“奇葩”选择了转型,甚至曾经的“BBKING”肖骁都坦言“真的非常紧张”。那么,“奇葩说”是不是正在或已经变成了“学霸说”?

(《奇葩说》第六季图为肖骁在1V1生存战的想法。)

    《奇葩说》的“早期发展史”

《奇葩说》是一档由马东工作室出品的中国说话达人秀节目。节目最初由马东主持,高晓松、蔡康永担任导师。该节目旨在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奇葩”。(来自“《奇葩说》”的百度词条)

《奇葩说》于2014年11月29日播出。正式播出前,观众大多只了解到《奇葩说》以辩论形式展开,对于节目组给“奇葩”的定位并不清楚,因此对《奇葩说》节目的趣味性并没有太高期望。海选录像播出后,“奇葩”们真正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们新奇独特的思维逻辑,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稀奇百怪的人生经历,让人不禁怀疑这样的人如何“打辩论”?

(来自《奇葩说》视频)


《奇葩说》导师蔡康永曾说到:“‘奇葩’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词,所以我会把这个词理解为惊喜。”(来自《奇葩说》视频)而第一季《奇葩说》入选的选手们也诠释了“奇葩”的定义。海选现场的选手中,有承认整张脸都动过刀子的“少奶奶”肖骁,“大龄十八线艺人”范湉湉等。这些“奇葩”选手们凭着“绝不以理服人”的辩论风格,以“段子”形式展现“人生哲理”。通俗但不低俗的语言表达,与主流审美形成巨大反差的个人形象,颠覆了观众对“辩论”二字的认识,更解除了大部分人对于“奇葩”的抵触和误解。


“奇葩”们走心不走“理”。从语言风格上来说,不同于传统辩论,他们的发言往往更感性通俗,表达口语化接地气。从内容上来看,他们很少“上价值”,而是将平凡人生活中都能经历的事情带上舞台,引起观众共鸣,使观众更好接受他们想传达的观点。相比于少数入选的传统辩手,他们往往更有观众缘,也更容易带动现场气氛,为自己获得票数。对于“奇葩”的表达方式,导师蔡康永说到:“从来没有想过辩论还可以这样辩。”而马东则说到:“我要找的正是这样一群人。


(《奇葩说》第一季,范湉湉:“我用我的生活经历辩论,读再多书也没有这个动人。”)

(《奇葩说》第一季 海选当日,肖骁称自己是被“美貌”耽误的知识分子。)

节目早期选手除了个别高校传统辩手以外,基本上都是些个性鲜明,喜欢打破常规,与大众的行为和思维相异的人。他们或有着与形象不符的谈吐,或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或性格与职业反差巨大,或本身就不走寻常路,不断刷新大众对“奇葩”的理解。基本每一位新加入的“奇葩”都让人耳目一新,他们在《奇葩说》舞台留下的金句,也许并不是什么宏大的道理,但其中的实在与爽直,普遍被大众认可并广泛流传。而留在舞台上的传统辩手们,也逐渐学着奇葩“接地气”,以更好地匹配《奇葩说》舞台。
 

奇葩说“学霸化”了吗?


持续观看《奇葩说》六季的观众不难感觉到,这个舞台选手在慢慢发生改变。其中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舞台上的“学霸”越来越多了。甚至只观看第五、六季《奇葩说》的观众会发现,舞台上大部分选手都是名校名门的毕业生或在读生。这里我们我们尝试统计了《奇葩说》六季以来选手中学霸的占比变化,除了第一季大家误认为这是传统型的辩论节目使得主要是专业辩手或高校校队辩手参加拉高了“学霸”的占比之外,学霸占比在第二季到第五季都处于较低水平,并且近三季呈上升趋势。

本表格中学霸的定义为:拥有世界排名前100所大学的学历或中国“双一流”大学的学历。参考资料:《2019THE世界大学排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而第六季《奇葩说》中的学霸占比也达到了顶峰。我们同时统计了第六季中选手的学历背景,其中双一流大学在读或毕业选手占据了大多数。而在《奇葩说》第六季的预告片中,各大名校背景的选手剪影占了大部分。有选手在片中直呼:“和文化人打辩论太难了”,甚至开玩笑“输在起跑线上。

“学霸”们在舞台上有理有据的动人辩论的确令人折服。其旁征博引,游刃有余的辩论姿态可谓令人心生仰慕,从他们身上能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而曾经走搞笑段子风的“老奇葩”们也开始转型,曾经被称为“歪魔邪道”的第四季BBKING肖骁甚至在预告片中放言:“我要讲道理了。

《奇葩说》的舞台逐渐被“学霸”们“入侵”,《奇葩说》风格的天平也慢慢趋向启发观众思考。甚至有网友预测,“学霸”们的出现将改变《奇葩说》舞台风格的走向。那么,“学霸”们的魅力何在?他们又如何在《奇葩说》的舞台上逐渐占据上风?在此我们为大家罗列了《奇葩说》部分“学霸”,并从其中的代表人物詹青云着手分析其魅力何在。


 


(上图依次为詹青云、庞颖、邱晨、熊浩、许吉如,
《奇葩说》中的高学历选手)

在第六季的队长选拔赛中,哈佛学霸詹青云对战段子手傅首尔,詹青云的表现就让我们看到了:学霸不只会一本正经逻辑缜密地讲道理,还可以信手拈来段子。

当场的辩题是:奇葩星球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个你救谁?在双方开杠环节,傅首尔奇葩发问:


全场一时愣住,起哄鼓掌。


却没想到詹青云竟能顺着傅首尔的逻辑耍起了无赖:这幅画不可能是壁画?


当傅首尔接着说,这猫是一个雕塑,不会乱窜,是门口的招财猫,她拿回家招财时,詹青云再次顺着回击:


讲得了道理,耍得了“赖皮”。这一小段“开杠”就足以见詹青云的缜密的逻辑性与迅速的反应力。第五季才参加《奇葩说》的詹青云之所以能杠赢四季元老傅首尔,凭借的完全是个人长期积累的辩论功底、迅速的反应能力和一定的知识底蕴。在《奇葩说》这个综艺舞台上,她能很好融入娱乐综艺之中,同时又保持理性的姿态进行叙述。而这些也正是在《奇葩说》舞台存活下来的“学霸”们所具备的特质。

詹青云在《奇葩说》中的辩论风格极具个人特色,饱读诗书的她喜欢将书中情景话语引用到辩论之中,因而有了“使唐僧之所以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而是取经的那条路”(《西游记》),有了“趁年轻,我偏要勉强”(《倚天屠龙记》),“那些因战争死去的人们的愿望从来不是复仇,而是不再有”(《西线无战事》)等等层出不穷的金句,观众们也幸能和她一起领略博学与知识的力量。

其实观之节目里存活下来的“学霸”们,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是一群既懂辩论,又具备幽默感和个人鲜明特色的博学之才。《奇葩说》舞台上越来越多“学霸”的出现,的确是这档节目六季以来较明显的转变。但是当第一次听一身“江湖气”的杨奇函讲“忠孝仁义”,问“今天你更博学了吗”时,我们被他幽默风趣的引经据典与诙谐的自嘲吸引;当第一次听熊浩的“微光吸引微光”,我们没有感受到“谈判专家”“复旦最年轻副教授”等头衔带来的距离感,而是一个处于职场之中,渴望获得更好发展的年轻人;当第一次听到詹青云探讨辩题背后的意义,将《天龙八部》《美丽新世界》等书中例子引用到阐述中时,我们并不会感到晦涩难懂,而是被带入她的逻辑中,感受她所描述的一切……

在《奇葩说》舞台上发光的“学霸”们,听众很难从他们身上找到所谓“高知分子的自恃清高”,也不会感受到与他们的代沟和距离,而是能从每个人身上看到他们独自闪光的地方,从他们的话语中不断拓宽对辩题的思考与对人生价值的思辨认知。

他们有的人选择了适应《奇葩说》的舞台,将“知识点”与诙谐幽默相结合,将论点转化为大众接受的通俗形式;有的人索性“放弃了接地气”,以自己独特的思维逻辑与辩论方式,带动观众一起思辨与反省,最终为他们的观点所折服。他们每个人身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闪光点,这是由他们各自的人生阅历,各自的性格特点等因素塑造而成的。“学霸”的头衔只是他们优秀的一种解释,并不能成为将他们归类的标签。或者说,他们选择了成为“学霸”,但他们不止是“学霸”。
 
(事后采访 杨奇函评价詹青云)

同时,许多原来走搞笑风格的“老奇葩”们都发表了自己要转型的言论。老奇葩大王重回《奇葩说》的舞台,含泪表示自己一直想做“高智商讨厌鬼”,像那些“学霸”一样,讲出能令人信服的话。而她的辩论也与前几季有较大差异,开始引用一些专业术语与名人名言佐证自己的观点。在预告片中就不断提到自己压力很大的“BBKING”肖骁,一改刁钻诙谐的路线,开局抛出观点再引例分析,开始认真地“讲道理”。这让第六季导师蔡康永感慨道:“好多人都改变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而且做得很好。”

(图为《奇葩说》第六季第一集肖骁与大王的辩论。)

对于《奇葩说》选手风格的转变,观众们的反映也褒贬不一。有网友认为“《奇葩说》不再是那个娱乐至上的奇葩说了。它变了,有了学霸级的灵魂人物为之保驾护航,我们可以从节目里找到更多我们想要的答案。”他们认为“学霸”们没有依靠刁钻的角度哗众取宠,没有自黑或诋毁旁人,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没有那么多“亮瞎人”的金句,却凭借他们有条理的逻辑与平实的表达让人心悦诚服。也有人认为亮相的新奇葩独特性更强、个性更鲜明,《奇葩说》没有变。一些《奇葩说》的老粉却表示:“如果都看学霸们认真打辩论,那不如去看《星辩》好了,《奇葩说》的特色都没有了。”
 
(图为部分网友对于该转变的评价。
图源:壹娱观察《当奇葩说不再奇葩》评论区)

《奇葩说》选角导演李佳骥则在采访中表示:“奇葩的标准并不是固定的,在这些充斥着个性表达的选手中,你可能会在某一个甚至好几个辩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只是他们的某种特质被放大了,被标签化了”。或许,关于“奇葩说还是学霸说”的争论,只是我们无形中放大了优秀选手中的某一特质,并将他们归类,贴上统一的标签。我们也许更该关注各位选手个人的“奇葩”处,而不是寻找他们的共同点,强行将他们分门别类后,大谈《奇葩说》的选手失去独特性。至少我看到的,是越来越多高质量“奇葩”们加入了《奇葩说》的队伍,是“老奇葩”们在不断革新自我,超越自我。


《奇葩说》“综艺”与“知识”的天平

终将偏向何方?


《奇葩说》作为国内最早的辩论综艺节目之一,横空出世之时就是靠趣味性与综艺性俘获观众的喜欢而迅速走红,推动原本“阳春白雪”的辩论走进寻常人的视野里,令观众感叹“原来辩论也可以这么好玩!”而到了第六季,名校学霸越来越多,辩论内容愈发深刻,我们看到《奇葩说》也开始走转型之路,在"综艺"与“知识”的天平上逐渐从“综艺”一侧倾斜向“知识”一侧。

实际上不只是《奇葩说》在"综艺"与“知识”的天平上倾斜,整个综艺类的节目也在转变。十年之前制作的综艺可能还是像《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超级女声》这样以娱乐性为主的节目,直到近几年才出现《最强大脑》《一站到底》《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知识性尤为突出的节目。这些知识性与综艺性结合的节目讨观众喜爱,也逐渐成为综艺节目的一部分主流。

出现这种现象,或许一方面是因为当前时代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愈发看重知识的权重;另一方面是看综艺的主力群体是新生代观众,他们本身受教育程度更高,观看有一定知识含量的节目才过“脑瘾”。从消费端反馈到生产端的结果是,《奇葩说》作为综艺节目更加倾向“知识”那一侧的天平。我们不妨猜测,如果《奇葩说》有后续几季,不仅那些本就身处顶尖学府的学霸们会愿意参加,《奇葩说》舞台也会更愿意留住那些有知识和内涵的选手们。在将来《奇葩说》舞台上,也许我们会看到更多名校学霸的辩论风采。
 
 本文所有《奇葩说》画面的图片及引用内容均源自@奇葩说官方微博或由爱奇艺《奇葩说》视频截得。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本文系中山大学中大青年传媒原创作品

版权归中大青年微信公众号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抛开偏见,他们真的不是你想的这样 | 青晚报

歪,动物管理局吗?这里有只土拨鼠 | 青晚报



今日小编:董朔含 吴浩璘
初审:郑梦婕 万永昊
审核:刘洁予
审核发布:马明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